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与应用体系建设。开展草地保护、治理恢复、监测提升三大行动,实施退牧退耕还草、防沙治沙等综合治理工程,推进黑土滩综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开展人工治理退化草地、集成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专项治理,探索冻土生态修复、退化草地更新复壮、25度以上黑土滩综合治理等技术成果应用。
加快机动车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推进绿色物流。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推进污染耕地分类治理,集成一批保护与治理并重技术模式。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河流、重要跨界河流以及其他敏感水体风险防控,编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方案。三是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为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契机。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动含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源头替代。
实施含氟温室气体和氧化亚氮排放控制,推广六氟化硫替代技术。坚持消费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构建高原绿色能源消费体系。第二节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宣教体系集中推进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网络,深化国家公园生态环境教育。
各地区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时,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研究制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建立系统治理一张图。强化和规范增殖放流管理,合理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加强增殖放流效果跟踪评估。严格执行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技术标准,加快已有矿山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25%以上的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规范要求。
第三节 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和评估。梯次深化黑臭水体整治。
世界级盐湖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专栏6 土壤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程。农产品主产区加快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现代化生态牧场,严守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整合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信息,建立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基础数据库,推进建设用地一张图管理,探索污染地块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实施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提质项目和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项目,建设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巡护路网、应急通道、生态教育及配套设施重点项目。各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焚烧监管,进一步完善重点区域秸秆焚烧网格化监管体系。统筹盐湖资源开发利用、绿洲农业开发、节水型社会培育、光伏治沙、尾闾湖治理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地下水保护、工业园区(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回用,推动柴达木内陆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融合治理。推动新材料、生物医药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
提升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执法装备、业务用房、信息化等基础能力。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办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衔接机制。11.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推动高原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研究规划氢能核能利用项目,有序推动干热岩开发利用。统筹建立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监测评价体系,建设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平台,开展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要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评价。建立健全气候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和预测预警,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工作机制。实施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和监管。二是污染防治目标任务提标升级,环境污染存量问题整治难度不断加大,湟水流域水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河湟谷地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要求不断提高,臭氧、微塑料等新型污染风险显现,高海拔分散地区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方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偏低、配套管网不健全,固废处置能力不足、资源化利用水平整体较低,人居环境质量现状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加快核算成果多元应用。加强绿色会展管理,研究建立涵盖物流运输、设计搭建、展览展示、会议活动、观众组织等各环节的绿色会展标准体系。
第三节 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建设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基地。推进湟水河全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实施黄河、湟水河两岸南北山绿化,建设西宁、海东区域性水源涵养区、缓冲隔离区、污染防控区、成片森林和湿地。
把三江源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源头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增强保水、增水、净水等核心生态功能。荒漠化土地系统治理工程。
加快配置无人机、无人船、远红外、走航车、便携式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仪等高科技装备,建立全省生态环境执法装备调度制度,实现全省非现场执法全覆盖。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强化外地车辆转入监管,禁止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要求的机动车转入省内。黄河上游千里保护带工程。
31.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用水效率处于领先水平的用水产品、企业和灌区。拓宽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价格多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到2025年,完成省级及以上化工园区、重点危险废物处置场、重点垃圾填埋场、重点矿山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开展重点地区交通污染专项监测,建设重点工业园区环境空气重金属自动监测系统。
专栏8 强化风险管控建设重大工程危废医废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到2025年,80%的学校社区达到绿色创建标准,65%的家庭达到绿色家庭标准。
深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生态信用行为与金融信贷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建成至少1个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保障稳定运行,对难以稳定运行的处置设施实施升级改造。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推行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一批三废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
建设好国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严格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放区禁限行执法力度,扩大扬尘在线监测系统覆盖范围,开展城区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监管工作,对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推广使用铁路或管道方式,中短途货物运输优先采用新能源车辆,城市货物运输主要采用新能源轻型物流车。
加快气候治理数字化转型,强化气候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推进养殖业减量用药,推进养殖过程清洁化。加强对水域岸线开发利用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禁渔期、禁渔区等制度,保障重点物种栖息地不受人为干扰。